Ok_Scientist_691 | 1 points | Feb 28 2022 19:33:59

明清的文章是不是特別難懂

無心公首蓬而面垢,客過之,視而笑。無心公疑之,窺鏡而觀,則傫然者,非人狀也。怒甚,執鏡而將毀焉。數之曰「上古之世,美者自美,惡者自惡。予美予惡,汝何與焉!自汝之立,美惡始分。獨處則匿,相形則爭。人之不靖,職汝之因。我將毀汝之鑿,而全我之真,庶其宙乎!」

將毀汝之鑿,而全我之真,庶其宙乎! 這一句不太懂

鑿字,有大說是穿鑿附會,有人說是鑿毀,有人說是確鑿

庶是希望,宙是時間,是希望回到過去的意思嗎?

這樣也太難理解了吧,明清文人的表達能力反不如司馬遷之類 是甚麼原因

[-] Able-Equivalent-8740 | 1 points | Feb 28 2022 20:02:01

原因挺多的,也包括思辨的话题更加meta化(毕竟中间也积累了很多),文人故作艰深之语等等。不过最主要地,这个时期文言文离与实际口语的分化点已经实在太远了,写作时需要的思维转译过程太复杂,表达清意思的难度比分化刚开始还不久的时代更困难

[-] MohaParty | 1 points | Feb 28 2022 20:04:02

我觉得古文都应该按照黑人rap来唱,那么多”之“和”乎“,就和黑人的yoyo一个意思。

[-] One_possible_Driver | 1 points | Feb 28 2022 20:51:26

描述的概念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必然导致写下来的语言更加难懂。 明清小说就依旧好懂,读起来跟白话文差不了多远。但讲治国或做人的道理等理念方面的文章就难懂一些。 然后讲复杂的哲学的文章我可能都不会尝试读原文了。 这个现象不单在中国有,在英语德语环境里也有。学哲学的很多都觉得康德的理论难读,即使德国人好像也有这种抱怨。

[-] John_Best_14425 | 1 points | Mar 01 2022 01:00:37

是的,因为跟明清家具和建筑一样。重视装饰。 属于宋明古典主义,明清发展到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