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alousidealBug926 | 1 points | Feb 14 2022 16:47:00
盛夏将逝,摇滚不灭(怀念维克多崔)[-] ZealousidealBug926 | 1 points | Feb 14 2022 16:49:29
盛夏将逝,摇滚不死(未删减版)
刚开头的你是垃圾这首歌就显示出了导演独特的品味。是啊,我是垃圾,我们都是垃圾,谢谢你,这是对我的夸赞。垃圾的世界,在高速大道上前往地狱。
一种氛围,一种我前所未见未知而又陌生的生活状态,一种我有好感并且向往但也许终究到达不了的状态。因此,这种有距离感的状态才朦胧而美好。 生活充满了惊喜。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共鸣,而正向的电影的制片人最希望听到的也无非是,“妈妈,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后现代的年轻人们,追求过度沉溺或享乐,看起来像是放飞自我或魔怔。有时甚至会昏迷或烧伤。但是在极度得欢愉中往往昭示着一种抑郁和失落感。 年轻人们脱光衣服,赤身裸体,穿越火线。是的,这是上流社会的沙龙,银趴,也是世界上最贫困的人的聚会,流浪者的舞会。
如果没有贫困而保守的永远正义的魔怔的爱国者和爱国主义教育,这部作品不可能这么伟大,而很有可能仅仅在个人层面就浅尝辄止。
正义永远不会伸张自己。东俄罗斯最贫困的爱国者想起苏联伟大而辉煌的工业和财富也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不知道40年以前的俄罗斯爱国者会不会想到,他们将在今天远东一个遥远的国度复活。
阿妹立卡是我们的敌人,除了他,还有谁是我们的敌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撤退,除了他还有谁撤退?年轻的红色教皇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拿破仑战争得滑铁卢战役,除了他还有谁获胜? 摇滚是西方的娱乐,歌唱摇滚就是在歌唱敌人,叛逆的孩子们保持着他们最原本的模样。伟大的音乐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在渺小的宏大叙事的讽刺下,个人命运的荒诞才能如此深刻。
最穷困潦倒被众人围攻举目无亲的时候往往催生出最伟大的灵感和音乐,人们看到这时的音乐家手握啤酒,一手手舞足蹈,陷入他自己的殿堂和金色大厅(我不知道摇滚的殿堂是什么,暂时用金色大厅代替。以下对于音乐,摇滚的殿堂,统一用金色大厅代替。)。
艺术家眼里,众人都是我,都是艺术家,于是众人也参与进了艺术家的嗑药和酒精成瘾般的自我陶醉和艺术创作中。沉默的狂欢是艺术家所能给出的最荒诞的喜剧。
但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没发生,这一切要是发生就好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不会诞生自由的土壤。
艺术追求他的本土性,离开了本土就会变质,变得既不俄罗斯也不西方。所以,做你自己。
迷惘的任在他人的批评中迷失自己,坚持内心正道直行的人是勇敢的,他会把自己的缺点当成最优异的闪光点。所以艺术家说,懒惰是我最好的优点。
发疯,癫狂,日渐死去的年轻人们。“杀了我”,然后他就那样做了。哈哈当然是玩笑。
酒精成瘾与性爱手枪。心情取决于酒精的量。年轻的艺术家们表现出了孩童般最直白最简单的索取欲。
“你总是企图修改我的歌”,艺术家们总是桀骜不驯又与特立独行,所以还是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篡改他人或者被他人篡改总会失真。
不是朋克也不是摇滚,就像不是鸡也不是鱼一样。人常常会对自己得身份认同产生怀疑,我是谁,这是哲学上最深刻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人提及的哲学问题,此刻对于艺术家们来说也是如此。正是伴随着迷茫,不确定性,自己的身份疑问,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就这样一往而直前。
你是谁?年轻的艺术家们表现得正如他们年龄,像孩童一样遇到不快转身走人。敏感,神经质又无比大度宽容是他们的特点。
沉默和高叫,热闹与孤寂是时代的烙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无价的,先生他值多少钱?“五卢布”。贫困让无论是艺术家的作品还是他的观众对他的热爱都如此廉价而昂贵。
思想是一匹野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草原。
艺术的国度和电影的戏剧性,让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与其叫做电影,不如叫做音乐电影。这个电影是讲音乐的,音乐自然多到让人发指。这个电影旨在拉近艺术与艺术,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很有贴吧众人皆帝的感觉,人人都是艺术的参与者,甚至人人都是艺术家。挖掘艺术的人民性,群众性。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电影可以说非常成功了。就像低俗又不失高雅,沉默又不失幽默,正是我目前所追求的。
但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没发生,这一切要是发生就好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不会诞生自由的土壤。
苏联艺术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性正在逐渐淹没他原本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原本艺术自由,为自己权利发声的天性逐渐被一种声音替代,统治。这也是苏联晚期苏修的体现吧。“苏联的摇滚音乐中必须发现人性好的一面,并且扮演积极的社会角色”,“艺术家必须发现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必须具有时代性,群众性,党性”。存党性,灭人性,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何其相似。拿着稿子审判批判批判社会的艺术家们的女人,像极了关押拘谨跟踪监视默克尔的秘密警察,也像极了曾经审判过我的大学老师。避开政治,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又何尝不是像极了我们。
影片多次提到另一位艺术家麦克和维克多的对比,这位风头远盖过维克多的摇滚天王。他和他的妻子,又像是妻子和她的朋友。我虽然是麦克的妻子,但其实是维克多的妻子。这位老师,前辈,同学,战友,一面镜子,或者bloomer版的维克多,和维克多一样,把青春最美好最灿烂的时光挥洒在了那个夏天。最美好的前途。
最美好的前途,送给1980年代的苏联和永远不死永不过时的摇滚以及维克多和他的朋友们。
最美好的前途,政治家像基佬一样在电视机和麦克风前扭动着屁股,电视机里放着苏联国歌。人们在讨论维果斯基。
母亲在呼唤他的孩子。阿富汗,帝国坟场。你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但是你在异国他乡耀武扬威。
bloomer版的维克多,麦克,和他那本就该狂放的摇滚风格,压抑的人们和热情奔放的观众,虚弱无力的爱国者。这是一场属于叛逆者的狂欢和聚会。
但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没发生,这一切要是发生就好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不会诞生自由的土壤。
抓狂与镇定剂,波尔特酒。说着就喝一点,然后喝下了全部。两个一样失意的人。雨从地上往天空倒流。 如果你还在,该有多好。
艺术就是人生。于是,她穿上红色连衣裙,走进了属于她的金色大厅。
对于这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和时代里,写出一首无意义的歌是有成就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既是造物主,创造了各种意义,是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又往往陷入囿于各种意义中失去自由,是最大的虚无主义者。
录音棚,停止。这一切都这么糟糕,业余。这是音乐的悲哀,只要录下来,做成专辑就可以了。这不是我想要的音乐。然而这是个很美的问题,有这种问题得当事人应该享受。这样的音乐很有迷幻摇滚的感觉。 白天,黑夜,累到无法入睡。这里有烟雾,在通往地狱的路上,长期失眠者的睡眠只有绵延不绝的梦境,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繁华的祭奠过后,身后事寂静的街道,吵闹与欢愉的创作过后,身后是艺术家的低谷和失落。
欢呼,摇摆,张牙舞爪,倒地不起。他们是如此可怜,又是如此高贵,富有到此刻他们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作为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如此可怜,作为一个集体,他们又是如此可爱。
心中住着太阳,下一秒就要冲出屏幕冲向天堂。他试了试海水的水温,然后冲了进去,拥抱永恒而寂静的自由,留下一个温柔而多情的黄昏。
“摇滚之星回到没有铺好的床上而我,在回家的路上”,这段话就是维克多,麦克和他的妻子三人复杂的三角恋关系的写照。这里有一文不值也有价值连城,普通人,绝大多数人和赋予他们的意义。
我想我俩住在一座城堡,但现实里我只拿着看门人的薪水。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一段距离。
一切艺术和感情没有共情就不能引发欣赏和共鸣,就像主流文化失去他的普世性就不能称作普世性。从某种角度上讲,艺术则正是因为他失去了普世性而拥抱特殊性因而被称作艺术。但世间与艺术相似的事物又有很多,其中从极限性讲,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拥有完全的普世性,自从人的分化性诞生之初,永恒的多元化运动就开始了,相同正是暂时的。但从这种角度讲,总有一天,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会因分化的混沌程度一致,而走向相同,即大同,虽然他们每个个体从细节看又是不可能相同的。正是因为此,维克多的作品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他的听众注定是小众而孤独的,直到可能得一天他的作品从小众走向大众和普世。从这种角度上,所以维克多的作品既能被远在大洋彼岸的意识形态敌国阿妹立卡的一些人听到,也能被我们中的一些人听到,一些不那么被主流认可接受或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并感受到共情。
名字是维克多的作品,但电影远不是维克多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众人,也是艺术家们的群像。维克多不是一个人的音乐,一个人的救赎,而是一群人的音乐,一群人的救赎,一个时代的音乐,一个时代的救赎。闪亮的群像就像璀璨的星光,让人类的文明和艺术因此更加闪耀,让日月也为之增光。
还有就是,电影里的这个维克多崔怎么这么像东方人得刻板印象?尤其是wok。查了查资料,原来是韩裔苏联人,怪不得。国籍并不重要,音乐是跨越国界的。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什么样的音乐家。也只有苏联这样的土壤能孕育出这个次元的维克多崔。这并不矛盾。
怎么能说东方人创作不出美好的音乐,摇滚呢?试看取beyond,和维克多同时期的摇滚歌手。无论是自由主义的摇滚斗士还是工团主义的摇滚战士,两者都使我受益良多。就像beyond的一首歌《爱与和平》唱的那样,loven peace是摇滚永恒不变歌唱的主题之一。致敬另一位伟大的摇滚歌手,用他们不同的方式激励了铭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个作品和观后感是我边看边写一次完成的,所以花的时间比较多。每个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我也只是写出了我作为观众时的看法和感受。我写的很浅显,如有不同欢迎指正。
如果以前对维克多得认识只停留在听过他的歌上,那么这次我对他的歌和他的艺术家以及他的人生和所处的时代都产生了兴趣。
很遗憾,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伟大的土壤孕育伟大的艺术家。再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也蹦诞生自由的土壤。有一种鸟,笼子是关不住的。就像他们讨厌又深深热爱着的土地,有一天终究会诞生并绽放自由而浪漫的理想主义和音乐之花。
盛夏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一首日本歌里的歌词,“盛开的樱花,赏过花才回家,吉野的樱花,龙田的枫,唐崎的松,永远永远,翠绿”,盛夏的维克多,听完音乐才回家,血液型的迷惘和彷徨,渴望改变的斗争和难凉的热血,盛夏将逝的璀璨和一声叹息,永远永远,翠绿。
盛夏将逝,祭奠那个永不逝去的夏天。盛夏将逝,摇滚不灭!盛夏将逝,致伟大的摇滚,爱情,友谊! 永远热爱,永远热泪盈眶。生活是一条大河,维克多试了试水温,然后走了进去。
导演在他那个层面写好了他的故事,但我觉得从观众层面上看还可以提高,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甚至我觉得其他角色的演技要超过维克多的演员的演技。不足就在于,他虽然揭示了艺术家心中的痛苦与迷茫还有斗争,但不够深刻,不够矛盾,不够痛苦。他更像是一部贴近生活真实的纪录片,而非电影,或者电影通篇同质化的内容太多了,让人反而觉得这样的维克多和他的艺术家们平凡普通而既不深刻也不不同,就像是你我之辈的平庸的人一样。但这样也收货了一个好处,还是纪录片般的真实性,这样艺术性就打折扣了。电影讲求在短时间内的喜剧效果和复杂激烈的斗争。所以这部电影我只能给他9分,不能再高也不能再低。在我眼里,他还不能超越《宾虚》《十诫》这样的电影。就是因为他平凡而不伟大。也许后现代朋克的作者就是这样,当他得到了一些东西,也一定失去了一些东西。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工团主义者维克多崔倒在了苏联灭亡前的一年,在这里缅怀他。
也许我的树注定消亡在城市里,也许我的树明天就被小孩弄坏,也许我的树很快就离开我,但我总数陪在他身边,既快乐又痛苦。致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树,和那片触手可及又戒备森严的森林。
维克多种下了一棵树,如今,这棵树在每个人心中都开出了花朵。
致那个永不逝去的夏天和我们年轻时曾喜欢过的人,摇滚歌手维克多崔。
[-] Hanimaa | 1 points | Feb 14 2022 17:04:38
Я не люблю как мне врут, но от правды я тоже устал…
[-] [deleted] | 1 points | Feb 14 2022 16:47:15
[rem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