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mpm | 1 points | Jan 15 2022 03:26:11
重複的力量[-] 4dmpm | 1 points | Jan 15 2022 03:32:38
解構
我們對一個名詞的解釋總是借用許多其他名詞(在詞典中最為明顯),而這些用來解釋的詞句本身的意義又靠其他詞句建立,所以一個詞句總是聯繫著許多詞句;其次,就本文或原文(text)脈絡來看,詞句在本文中必然受全文脈絡的影響,考量一個詞句的意義,必須顧及前後詞句,而前後詞句的含義又受它本身前後詞句所影響,所以沒有一個詞句具有確切意義。
自柏拉圖(Plato, 427~347 B.C.)以後,歷來的學者大多認為「語言」表達優於「文字」表達,他們覺得語言是說話者的直接且當場的表達,能充分代表說話者的心意,文字則是間接的表達,表述者不在現場,容易被誤解或曲解。德希達認為這是「語音中心」(Phonocentric)的觀點,誤以為說話者能確切地用語言傳達某種確定的意義,而不知言詞的含義是多元而不定的。事實上,由於言詞的不確定性,使說者所用的語言和聽者的解釋都有了相當的模糊性。德希達主張口說並不優於書寫,說只是寫的一種特殊形式。
語音中心主義的根源是西方傳統思想中的「理語中心」(Logoscentric)觀點,這種觀點以為語言是世界秩序的表現,顯示永恆的道,也顯示人的理性能力。人們籠統地相信有某些終極的東西,於是產生諸如上帝、觀念、本體、本質等名詞,後人則又因這些名詞而相信有某些終極的東西。德希達認為這種理語中心的思想亟待商榷。
巴特認為從來沒有所謂第一手的、獨創的文章,任何文章所包含的元素(包括概念、語文、文體等)都是來自於先前的其他文章,作者寫作是採摘其他原文的質素,重新組合為一篇新的文章,文章中的每一成分都可在其他原文中找到痕跡。所有的原文都是互相關涉的,巴特稱之為互涉本文(intertext)。
一個作者以為自己精心結構的作品能夠把自己的心意傳達給讀者,然而問題是作者對自己作品中的各元素有一套看法,讀者則可能有另一套看法。
一件作品問世,作者即與作品不相干,又因為作者寫作時,文體、文字、概念皆受制於既有文體,自己並無自主性,所以巴特決然聲稱「作者已死」,把一切作品詮釋的可能性交給讀者。
語言和文字本身有缺點,即是語言和文字的「本意」往往因說者或作者自己「意有所指」,使名詞或詞句失去了固定的意義,造成說話時說者和聽者不能達到明白的溝通,或是作者和讀者間產生誤解。
[-] Ericln | 1 points | Jan 15 2022 03:28:59
没声 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