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lllite | 1 points | Dec 02 2021 01:28:33

易中天中华史完结——时代的答案

8年前的2013年,易中天接受采访,要写一部长达36卷的《易中天中华史》,用跨越3700年的时间,对中华文明是什么,从哪来, 往哪去给出自己的答案。

“从女娲写到邓小平”,彼时的他雄心壮志,因为在当年7月,易中天中华史已经出版了前三册。

回顾十年前,对于那时12岁的我来说,喜欢历史是件很轻松的事——袁腾飞出版了他除视频语录外的第一本书,而同样上过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则开始打造他的中华史体系,高晓松则更懒些,连名字都不换就把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晓说》编辑成册,更不用说市面上杂七杂八的以xx那些事儿,仿的是09年就已完结的明朝那些事儿。

通俗历史,尤其通俗中国历史变得火热,涌现出的作家大部分是想蹭个热度赚钱,但有些人,是真想打破窠臼,推陈出新,给似乎早已定型且定性的中国历史给出自己的定义。

因为几十年来的桎梏终于有了松动的苗头?

因为三千年来谁著史?

因为礼崩乐坏而求之诸野?

史官在春秋时便是勇敢正义,不畏强权的象征,君子更是讲究立言以求不朽,当然,或许也没那么多大义。

最关键的,是人憋坏了,要说话,要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大声地讲出来,公之于众。

在我看来,袁腾飞和易中天就是这样的人。

两人的事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为顺风顺水,易中天登上了作家富豪榜,在各地宣讲自己著史的理念。袁腾飞也开始做起各种节目,可能是为了与3700年的易中天中华史对应,他把自己的长篇巨制叫做腾飞五千年。

形式的不同并不影响两个人分别回答了原因——制作一项如此耗尽心血,且用时日久的工程。

精神上的答案是腾飞五千年节目开头略显老气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现实上的目的则是易中天在宣讲时说的,知识分子就是要有钱,谁说乐道一定要安贫?

而且相较于袁腾飞,明明更老的易中天野心却更大,他的中华史开头其实不是《祖先》,而是那本薄薄的,名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的小册子。

正如开头他在采访里说,他的书是要解决问题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写的中华史,准确的说,应该再加两字,中华文明史。

内容总结不是我想说的,因为大家可以自己去他的书里看。

易中天把中华文明写得像人,却忽略了人往往有一个问题,知道自己是谁,从哪来并不难。

但往哪去呢?

2018年,我上高三,易中天中华史早就改变了封面,也写到第21卷《朱明王朝》,这是他认为的第三帝国的起始,中华文明也将在明清两代定型,成为我们最熟悉的模样。

前两个问题在我看来回答的不错,可对于当下,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才最具有现实意义,为重中之重。

可两年前就已确定的消息,原先的36卷要改为32卷。

“越到晚近,硬骨头的内容越多,读者的代入感越强,女娲好写,邓小平难写。”

好一个难字。

不止易中天难,袁腾飞更难,也是同年,微博消失后,袁腾飞销声匿迹,优酷上的腾飞五千年根据相关法律未予显示。

短短几年,繁荣就成了遍地狼藉。

19年,我在翻墙后重新见到了袁腾飞,在他自己开发的app里得知腾飞五千年没断,还在继续,问题倒和易中天中华史一样,缩水,由先前的每集30分钟变成了20分钟。

至于易中天,整个2019年,与剧变的世界相比,他的中华史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两年后的今天,2021年12月1日,易中天中华史的最后一卷《命运和选择》发布,从36卷到32卷,再到不足30卷,到28卷。

最后在24卷尘埃落定,草草了事。

易中天还是没写到邓小平,连孙中山都没写到,慈禧也只是一笔带过。

所以往哪去呢?

在这场漫长的时光最后,易中天最后一章留给了黄宗羲,这位在明亡后给出中华文明往哪去的答案的人。

而他自己,这位提出中华文明面对现代应该升维的人,在用整本书的篇幅回顾完了之前的内容之后,面对那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万众期待的问题。

“只有寄希望于之后的实践了。”

12个字轻飘飘,结束了9年前他对自己的提问。

时代再次让人闭上了嘴巴,尽管他知道了答案,尽管那个答案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腾飞五千年也在今年完结,两个人算是同时完成了赛跑。

写到这,我想哭的感觉已经好很多了,70年来的历史就是这样,是我没认清现实。

言不能尽其所晓,文不能尽载其道,不仅对袁腾飞和易中天,对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绝望和遗恨。

9年前的2012年,易中天动笔时会不会想到,时间会再次给他这个答案。

[-] [deleted] | 5 points | Dec 02 2021 01:58:31

[deleted]

[-] Proper-Dimension4599 | 5 points | Dec 02 2021 03:23:17

易中天怎么解释几千年来支性的形成?刘姨基本是上帝遗弃论,刘三解是婚姻制度论,还有最多人讲的地理决定论。

[-] Elllllite | 5 points | Dec 02 2021 05:13:14

易中天的解释在我看来是中国人的认知论。对环境的认识,造成了中国人的独特“天下观”。对自然环境天圆地方的认知,即所谓“宇宙观”,催生出来地理上“中”的概念——二里头时期的人建城就已经开始追求中轴对称了。在“宇宙观”的基础上,中国人建立了对人文环境的认识——“文明观”,“中”的概念从地理上的地理中心推广到文明上便是文明核心。

所谓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日后数千年不断维系的,就是这个国或者说文明的存在。而维系的方法,周人给的答案是封建制,秦人给的答案是郡县制。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周人是血缘+礼乐,秦之后的历朝历代更近一步,采用从周人基础上诞生的儒学,血缘升级为忠孝,礼乐升级为官僚。

而作为“天下观”中的“天”,因为自诞生起其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就混杂在一起,后来的周人又为了维系文明进一步加强它的道德属性,以此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坦白的讲,这也算上面说的实施手段,或者说上面的手段就是从这里面衍生的)。后面的历朝历代当然了采取了这种方法,导致“天”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人”有了“天”的自然属性,即中国独特的祖先崇拜和“无信仰”问题,而“天”也有了“人”的道德属性,没办法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对它(自然)进行观察,这就是中国没有诞生出科学的原因。

抱歉,因为你提的这个问题真的很本质,所以思考和总结上花了点时间,当然,这只是我从易中天中华史中思考到的一家之言。

[-] Proper-Dimension4599 | 2 points | Dec 02 2021 06:02:00

认知论看来是由果到果,啥也没解释

[-] Elllllite | 1 points | Dec 02 2021 06:09:59

最开始的认知并不是果啊,过程明明是由中到支(或者说为了维持“中”把自己变支了),不可能二里头的人就已经天然支性了吧。

[-] Proper-Dimension4599 | 1 points | Dec 02 2021 06:15:00

各国的文明都感觉到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日本也差不多

[-] Elllllite | 1 points | Dec 02 2021 06:37:14

但是宇宙的具体架构,比如中国是天圆地方,每个文明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同的“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中”,而不同的“中”的维系方法,又造成了不同的“支”。

[-] PassGrouchy108 | 2 points | Dec 02 2021 14:05:10

op写的真好,看完我心中有种面对庞大的历史,无力的感觉。

按照王德峰的观点,现代中国人的支性(其实就是失德现象)是因为中国现在在一个向商品社会的转变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必然发生“分娩的阵痛”:人与人之间无孝无德,青年学生大多迷茫无助,劳务关系模糊不清,等等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现在面临的窘境,似乎就和自己的血缘没有太多关系了

[-] Elllllite | 2 points | Dec 02 2021 14:31:55

赞同你的观点,现代中国人性格的演变易中天在中华史的最后称之为中华文明在向现代文明“升维”的过程,而在“升维”时出现的问题,破坏了中华文明中好的部分,反而加剧了中华文明本就有的独特部分或者说负面部分,

说到底,在我看来,中国人如今面临的窘境和支性,绝大部分是在“升维”时造成的,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可以是从1840开始,也可以从1644开始,甚至可以从宋被蒙古灭掉开始算。中国人在面对文明“升维”时失措的应对,被动也好,主动也罢,早就把自己改变的面目全非,跟古典文明时代完全不一样了。

[-] Agreeable-Club-6590 | 2 points | Dec 02 2021 04:45:36

术业有专攻,看中文系教授的通史不如直接看专业人士的断代史。

[-] Elllllite | 4 points | Dec 02 2021 05:29:49

其实在我看来,易中天要写的不是中华史,而是文明史,是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脉络 ,所以会发现他的中华史里史实都是辅助性的,作为论证他结论的证据出现,当然就不全。

不过这套书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还是那个问题,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过往经历并不难,重要的是该怎么走下一步的路。这也是对当今有启示的地方。

不过遗憾、讽刺、绝望的就是,现实不允许他给出有现实意义的答案。

[-] Confident_Ease_9148 | 1 points | Dec 02 2021 05:38:00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