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ntbook | 1 points | Aug 09 2021 16:09:01
典 苏秦配六国相印 视察河南老家苏秦原本是务农人家的子弟,但苏秦不愿意务农,早年就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各国多年,但毫无所成,穷困潦倒,最后不得已回到了家里。面对在外闯荡失败,灰头土脸回家的苏秦,他的亲人表现得异常冷漠。史书《战国策》中说“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翻译过来就是“妻子在那里织着布,也不理他,嫂子也不给他做饭了,父母也不和他说话”。这种心情只有经历过的才会明白,无奈又心酸。但苏秦没有自暴自弃,他要证明自己,他翻遍了自己的书,钻研《太公阴符》,读书读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1年之后,苏秦终于钻研出合纵连横之术,认为自己可以凭此去游说君主了。
几经波折,苏秦终于让东方六国合纵成功,苏秦被任命为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了六国相印。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家乡洛阳。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
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
[-] cuntbook | 1 points | Aug 09 2021 16:15:03
周朝到了东周国势已经越来越衰弱,周显王虽然贵为周天子,土地却没有一个诸侯多,权力也没诸侯大,没人听从他,还要看诸侯的眼色过日子。既然在这么衰弱的情势下,周显王遇到贤才不是应该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好好重用,奋发图强才对,又为何会不用苏秦,却让苏秦离开去投奔诸侯国?
1,大臣看不起苏秦
《战国策》记载: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苏秦是非常贫穷的人家,家在走不通的巷子里,门是挖的洞,门轴都是用绳子绑的。所以同在洛阳的大臣,都是看不起苏秦的,对苏秦也太了解了,这个贫困的农贾之子,怎么可能会有真学问,怎么能富国强民,所以都不信任他,也不肯保举他,在背后还都在笑他。当然,周显王跟这些大臣的想法也是一样的,看不起苏秦,不相信他的能力。
2,周显王自身的性格
《周本纪》记载: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
周显王自己性格软弱,没主见,由于秦国的崛起,他堂堂周天子还要去讨好秦国,所以他胆子太小,安于现状,对于未知的改变他不敢尝试,也就不敢用苏秦。
3,纵横活动不适合周国
苏秦是谁,他可是纵横家的鼻祖,那么纵横家又是什么呢?下面简单说一下。因为各国诸侯斗争更加频繁,于是就出现了合纵与连横的活动。合纵就是“合纵弱以攻一强”,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蠹》)有合纵与连横,自然就有纵横家的出现,他们就是负责去游说各国参与活动的。
所以苏秦也是擅长游说各国合作的,然而周显王是谁,他可是周天子,周朝最大的王,虽然是名存实亡的老大,但是他也还是要面子的,怎么能自降身份去跟那些诸侯国合作呢,所以苏秦的主张,无论是与弱国联合,还是去依附强国,实际上都并不合适周国,周天子只能让他离开。
[-] hunteringosday_1 | 1 points | Aug 09 2021 17:56:22
奇异恩典
[-] LaughterMaker | 4 points | Aug 09 2021 17:38:24
《史记》中苏秦的故事始终激励着我(尽管后来被证伪,但精神永在)。
苏秦功成名就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人跪舔的样子,情不自禁地说:“但使吾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其岂能佩六国相印!”
如果苏秦能有二顷良田,他一定会做一个开心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度过平淡的一生,但他一无所有,受尽亲人白眼,看透人情冷暖,才有了最后的六国之相。
如果神友们没有看清共匪的面目,现在应该和兔友一样,刷着观察者网,天天辱骂自己的同胞吧
[-] Balabalabbb | 1 points | Aug 10 2021 00:07:28
不会有人觉得支那人没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