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y_sail1 | 1 points | Apr 26 2021 02:53:21

到老方见赤子心--黄章晋(他们现在说实话,只是因为老了,不是悔改--转发注)

他们良心起来的真理是,我们老了,无所谓了。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兵不血刃进了北京,当天早上,崇祯皇帝发现无人上朝,臣工们大都忙着如何迎接新时代。不过,北京陷落后,还是有40多个官员为大明徇死。

美国汉学家魏斐德在研究满清开国史时,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好奇:当此之时,守节者与变节者有无规律?

在《洪业》一书中,他先统计了自杀殉节者的籍贯,发现南方人多于北方人:21位自杀的文职大臣中,3/4来自长江流域或南方,只有1/4是北方人,而且没有一个山东籍。

但是,当时身居高位者,本来南方就偏多。再者,北方官僚的田产大都在京城附近,这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就像早先主张皇室南迁的几个人都是南方人一样。

尤其是,自杀者本来人数就不多,这个群体恐怕不如积极投降李自成的高官群体更有代表性。

积极投降李自成的高级官员共162人,魏斐德统计他们的籍贯,这次发现,积极的变节分子南北居然一样多。

选择变节还是守节,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吗?

魏斐德又把年龄和考中进士的年份作为变量,这次发现了非常明显的规律:

自杀者的年龄普遍比迎接新时代的人要大,普遍在较早的年份考中进士;而选择主动迎接新时代的人,大都是考取功名不久的年轻官员

所以,李自成进城时,一个官员选择自杀殉节还是迎接新时代,取决于他的未来预期:

如果在前朝已经功成名就,新时代不可能有更好的机会,更容易选择自杀或退隐的守节之路。

如果在前朝还没获得什么皇恩,一般会觉得李自成必是有为之君,大好年华不可辜负,更容易成为后世眼中的变节者。

再后来,满清一统江山,情况还是差不多;无论怎么用博学鸿儒科之类的方式统战,老同志们誓死不肯仕清,但会认真劝诫子侄: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机会预期决定人的态度,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

前些年,常有高级官员发牢骚,抨击教育不公、世风日下之类。每有这种新闻,都会让人心里一振。但他们一般都退休年龄将近,或刚刚退休。所以,他们良心起来的真理是,我们老了,无所谓了。

那些不痛不痒的批评,若年轻十岁,他们是断断不会说的。

所以,前些年,一个典型好干部的人生历程是这样的,年轻时低着头只顾拉车,难免跟着走过许多弯路,顺利退休后,在《炎黄春秋》上仰望星空。

两天前,一位不可描述的老同志去世。他是「两头真」的代表,素以敢言和良心著称。但是,他的到老方见赤子心,在我看来,关键还是体制内的生态位,不同的生态位决定了不同的未来预期。

所以,无论是「两头真」还是「一头真」,甚或是「两头都不真」,对他们当中的任何人,我都说不上什么特别的好感或恶感。

[-] Quick-Accident2555 | 5 points | Apr 26 2021 02:55:32

《没有一个沙东籍》

[-] lonely_sail1 | 2 points | Apr 26 2021 03:03:12

毕竟是孔子的家乡,识时务者为俊杰(笑死)

[-] Unlucky-Regular7440 | 1 points | Apr 26 2021 04:27:56

沙東人:我日ㄍ·恁奶奶

[-] lonely_sail1 | 4 points | Apr 26 2021 02:54:15

前些年,一个典型好干部的人生历程是这样的,年轻时低着头只顾拉车,难免跟着走过许多弯路,顺利退休后,在《炎黄春秋》上仰望星空。

[-] Individual-Joke3414 | 2 points | Apr 26 2021 08:26:32

喜欢黄教官的文笔,阴阳怪气中带着痞气

[-] xialan2016 | 1 points | Apr 26 2021 03:42:04

讲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