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j18661 | 1 points | Mar 30 2021 09:59:26

告密罗织经

每擿一事,千里同时辄发,契验不差,时号为‘罗织’

翻译:来俊臣手底下招揽控制着多达百余人的告密团队,这些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每次实施告密任务时,便组织这批人同时动作,以造成声势引起皇帝的注意,时人把这种手段叫做“罗织”

常用的刑罚:

&rt;1.以醋灌鼻。

&rt;2.掘地为牢。

&rt;3.寝以匽溺。

&rt;4.绝其粮,囚至啮衣絮以食。

&rt;5.盛至瓮中,以火围烧炙之。(请君入瓮)

&rt;6.以铁为帽头,被枷者宛转地上,少选而绝。

&rt;7.制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及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

阅人卷第一

【原文】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译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属的恐惧就多。上司和下属的心意不一致,祸事便由此产生了。

治下卷第三

【原文】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译文】上司没有威严,下属就会闹出祸事。威严从礼仪中树立,依赖于刑罚,放任它就会丧失。秘密的事不要让人参与,参与谋划的人一定要清除。宠信不要固定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一个人专权一定会带来祸害。心思一定要隐藏起来,与人交往不能过分亲密,希望下属由此感知上司的威严而生敬畏。

控权卷第四

【原文】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事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乃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译文】混乱动荡的时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铲除他们以绝后患。大治时期只使用忠于自己的人,平庸无才的人最易掌握和归顺。名称可以改变,实权必须力争;名称和实权完全相反,权力就丧失了。酷好权力超过他性命的人,是没有什么不敢做;权力没有主动让给别人的,所以争夺它的方法无所不用。时机十分重要,时机不当就会自取灭亡;事情可以做绝,尊卑长幼也能狠心灭杀。用钱财爵禄来拘束他们,以消除他们可能造成的实际危害;用虚假的名位来赏赐他们,以收买他们的人心。如果这样行事,什么权力都可以获得,也不会失去。

瓜蔓卷第十二

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让人震惊。案件不是牵扯人多,功劳就不能显现。君主用它来求取安定,臣子用它来邀功取宠,这里的冤情一定会有,却是不可能避免的。

[-] gfnc137 | 2 points | Mar 30 2021 17:50:19

讲历史的时候,最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补上一些背景知识。

罗织经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写的。可能有人不明白“酷吏”是怎么回事。通俗易懂的说,酷吏就和苏俄的契卡、nvkd类似,行动类似苏俄大清洗。往往打击的是这样一群人,即对于武则天的统治,心生不满但又没有公开对抗的干部群体(李唐同情者)。酷吏的手段一般是以酷刑强迫受害人招供参与谋反,刑讯逼供,制造假证词使受害人咬人,再依据证词抓更多的人审讯,制造恐怖。然而最后酷吏的结局也是悲惨的,在一次次大清洗完成后,冤假错案最后都被pin到酷吏身上,往往被处以极刑。

[-] ehj18661 | 1 points | Mar 30 2021 10:02:44

或有人称罗织经为伪书,

重用来俊臣这批酷吏,本就是武则天深思熟虑的结果——她需要通过汹涌澎湃的告密风潮来制造恐惧。而且,武则天也有一项不便公开说明的“罗织经”,那就是:要想做好“罗织”这项工作,便不能任用有品德的好人,须多用地痞流氓。所以,她重用的酷吏当中,侯思止是一个“贫,懒不治业”之人,后来沦落到给别人做家奴;索元礼是一个在唐朝毫无根基的“胡人”,相当于游民;来俊臣也是个“不事产”者,其生父与养父皆是赌徒。

与武则天和来俊臣们的真罗织手段相比,当代伪《罗织经》里那些“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的套话,实在是太小儿科了。想象力赶不上史实,大约也是这个意思。

[-] Chigusasayoko | 1 points | Mar 30 2021 10:15:28

属于是传统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