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Mor141158 | 1 points | May 19 2020 15:44:28

【经典搬运】

小时候住的院子1

这个院子,是当年解放以后建设新北京时按照苏联式样建造的一系列军事机关之一。院子四面一圈灰墙,墙头有很矮的铁蒺藜,武功不很高的人估计弄个破棉袄一搭就可以飞越而过。不过那年代胆敢干这种事的人几乎没有。

大院正门两边的墙八字地展开,用红漆打地,金色的宋体字,一边是“团结紧张”,另一边是“严肃活泼”。门口有个汽车路线的终点站。每天傍晚,末班红色的司库达咣当咣当地从城里开来就停在路边过夜。

这个院子分左右两半。大门进去的中轴线及其两边是左路。一进门中间有个花园,正对大门的是大院的主建筑和领导机构,一路台阶上去,门两边还总摆着盆花或者灌木的装饰。这个楼每侧各有一个边门,进去以后有楼梯和电梯。主要领导的红旗或吉姆车就老停在那门口。主楼两翼各有两栋楼,都是直筒子的办公楼。

这五栋楼中间的那个花园,文革疯狂的时候被拆了建了个全国无所不在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再往后走一进又是并列的三栋楼,主要是初级干部和非军职人员的宿舍。其中一栋楼里有个幼儿园,据说我在那里表现不好。。。

再往里走,是若干食堂围成的一个小院。食堂是分等级的。不过后来这些区别都取消了,一样的饭票想吃哪里吃哪里。这一进还包括一些辅助设施,有个变电站,水塔,还有花房,花房门口老摆着几个小老头一样的铁树,从来也没见开过什么花。。。水塔边上有一级一级的铁蹬子可以爬上去,调皮孩子们趁大人没看见会爬上去。不过文革有人从那里跳下来自杀,从此就不准上了。

食堂再往里一进,中间的是主要领导的小楼。边上是中层干部及家庭的宿舍。再往后就是炊事班的菜地和果园子。

这些楼中间都颇有些空地,道路两边剪得整整齐齐的柏树墙把各个楼分开。

东面一路,主要是服务设施。从临街的墙向里走,分别是资料馆,热水站,篮球场,田径场,大礼堂,医务部,商店,澡堂,理发室,洗衣室,游泳池,集中供暖的锅炉房。在这一路的还有汽车队和警卫部队的建筑。

那个商店,其实就是个小卖部。日常生活的采办,就得出院门坐公车。上学也得出去。不过,小的时候不必为这些事操心,一大群孩子每天在院子里疯玩,直到天黑了大人吆喝才满身是土或者磕破了手脚的回家吃饭或者等着挨揍。。

后来一家人调动工作搬走了。过了很多很多年回去,真不是一个感觉了。。。

现在更不行了,进不去了。。

小时候住过的院子2

大人调动工作,一家人要搬走。经过一段收拾,家里的东西处理了一大半,剩下的打了箱子等人来搬走。那个时候的干部真是没有什么自己的财产,家具都是营房科领来的印有号码,自然原物奉还。自己的只是一些衣物和书籍还有被褥。

搬家那天吃了饭坐在箱子上等车来接。院里派了个大客车,一些同事来送的一起去车站。第一次坐火车,觉得很高级。软卧包厢还有读书的小桌子。这个引起后面的一个故事。同事一家来送,他们的孩子也没坐过火车,以为火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后来他去外地上大学,发现坐的可是完全不一样的车啦。

到达新的地方,当地驻军派车来接,安顿下来。地方省份军营里的生活条件跟北京大机关可是差得多了。房子面积少了,还好家里处理了很多东西倒也不十分要紧。差得多的是卫生条件,水池和厕所都在外面是公用的,冬天上厕所冻PG。取暖么,要烧煤球。

不过,小孩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没过几天把院子跑遍了认识一些朋友,日子就开张了。

这个院子自然小多了,布局倒是类似,大门进来是一栋大楼,各个部门都各司其职地安排在里面。楼上有个电台的天线,那部分是不让进去的。大楼两面原来是空地,部队搬进来的时候院子里有很多这样的空地,后来慢慢地盖了一些建筑。后勤部组织家属就业生产,挣了钱在左面改了个礼堂。右面,是国家出钱建的有弧形防爆门的地下指挥中心。

礼堂旁边,是一长溜的厕所,大大小小的干部都得到那里碰头。

往后面一进,大楼后面正对的是一个四方院子,是这个机关的党委办公室和会议室。这院子的两边是几排平房,给机关主要领导家庭居住。每家也就是几间房子。所以不久就给每家搭了个简单的厨房。

院子再往后,是汽车队和警卫连的地方,隔一条小河还有一片空地。后来国家财政改善,终于按标准给大家盖了房子,领导干部的也有独家的卫生间了。不过我们没等到房子分下来又搬走了。军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低一些的干部们住在隔壁的另一个院子里,食堂浴室等等也在那里,不过游泳池灯光球场就别想了。有个小卖部,经常有老乡来买糖。那时候平民买糖配给而且经常没货,十里八乡的就寻到这里来,五分钱买一个三角包。那个穷你们现在真是难以想象。

在地方的军队机关供给难以保证,很多东西需要自己筹集。有一部分部队去搞农场生产,一年四季时不时有收获大筐小罗地运回来每家分一堆,真是跟土财主一样。比如这筐梨子您好好看着吧,这冬天就吃它了。

住下来以后家长去找地方的学校安排上学。人家看在驻军首长的面子上给插班进去。第一天进校门发现一群孩子在打乱仗,一个孩子骑在另一个身上大喝一声“杀猪!”这劲头北京学校可是没见过。。

上了几天学觉得没劲。装了几天病终于不去了。从此开始了我在家研究中医历史和军事的时代。。。。

小时候住过的院子3

在家里瞎折腾了几年。这时候老毛的革命也闹完了,爹妈虽然是共产党但决不是大公无私,自己孩子这么着岂不瞎了,书还是得念的。想办法把孩子们安排到北京来上学(我家的户口一直没搬走),从此离开了军营,在普通人的环境生活。

但是,从小听军号长大的,在心里永远也抹不去的那份感情。200几年,某次到北京住在朋友在大兴的房子里。那时候大兴刚开发,零星的几片楼群分散在田野里。早早醒来,依稀听见军号声。披衣赶下楼,军号声穿过晨雾未散的田野,格外悠扬,长久。

我又听到它了。。。。

小时候住过的院子4

改革开放以后,老的一代干部都离休了,原来的院子里的房子要给现任的人住,需要搬出来。国家征用了附近农民的地盖了个干休所,里面空地很宽大还有人管种花,楼里有电梯,不过施工质量不太好,顶层老漏雨。那个电梯每次起动和停下时都发出一声巨响,让你赶紧在几秒钟时间内反悔一下自己的一生。。。卖地的农民嫌卖得少了,农民有农民找补的办法,紧贴着院墙盖了长长的一溜猪圈。。

父亲也退休了,得以调回北京原单位养老。不过那个房子我没怎么住过。后来出国了很多年以后回来,以前的叔叔阿姨们都老了,要么坐在楼门口的旧藤椅上晒太阳,要么聚集在大树下的石头桌子边下棋,从外面大街上灯红酒绿迈进这个院子,颇有些白首宫娥说玄宗的味道。

只是食堂午饭开饭的时候,从管理部里列队走出来一队拿着饭盆嘻嘻哈哈的小女兵,才提醒你这是个军队单位,那些百无聊赖的老头老太们以前也是精神抖擞的兵。。

小时候住过的院子5大院子弟知多少

一时兴起,写了个大院的系列。为了避免某些读者的不快和抱怨,我只是写了大院的环境,没有写里面的人和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生活。

写完之后又一想,经历过军队大院生活,特别是五六七十年代的,其实没有很多人。

上网一查,五五年授军衔时,尉官49.8万余名;校官3.2万余名;将官和元帅共1052名。这中间,能携家眷住军营的在五十年代严厉限制农村人口转城市户口的情况下,自然是少之又少。不久前国家放宽规定之前,是只有正营职15年军龄的才可以家属进北京,那么五十年代想必更紧,大概只有校官以上才可以一家人住大院。

几十年下来,这样的家庭可能有几十万吧,从军营长大的孩子也就是百万人左右,只是全国人口的1%。

这是啥概念呢?近年985大学招生人数每年18万,即使考虑到现在文凭贬职,以前没有招那么多,几十年下来也远远超过百万。

军队孩子念书不太好,能混到国外留学的更少。所以在海外碰到个大院孩子可比碰上个国内名校大学生难得多了。。。

[-] xialan2016 | 1 points | May 19 2020 22:32:09

大概可以想象,在军队里循规蹈矩的混日子,比在机关单位更乏味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