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_respawn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0:12:07

最近德媒热议:德国有多么依赖中国,以及该如何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https://preview.redd.it/w1ott5hof0091.png?width=689&format=png&auto=webp&s=e686fc0bdf7dc16fa5a4db70d929704a30b6adf3

我每天都会争取看很多德语新闻。

各大新闻网站浏览一遍,自己感兴趣的报道。

然后专门在谷歌输入关键词,专门搜索跟中国有关的新闻。

跟往常一样,每天都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

唯一不同的是,

最近两个月,很多相关报道都围绕着一个主题:

德国有多依赖中国,以及 该如何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就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而言,

各大新闻网站或智库会给出一连串参考数据。

昨日ZDF在线也给出了几组数据。

https://preview.redd.it/mr66wwmtf0091.png?width=777&format=png&auto=webp&s=e29a1eda497a35ad9797b9654c68630f24a0284b

作者写道,

自2015年起,中国成为德国第一重要的贸易国,

贸易额高达2450亿欧元。

https://preview.redd.it/idgjznavf0091.png?width=757&format=png&auto=webp&s=7fc2dcb7e51a43a2705f8eeb6b008765dc6098d0

中德进出口总额,德国是贸易逆差国。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德贸易占德国GDP不到1%,今天约10%。

https://preview.redd.it/isesjepwf0091.png?width=758&format=png&auto=webp&s=34dceda51c5ad84783c21b7741ce334e005d6d57

原则上讲,

德国提供高价值产品,如汽车或机器,

而中国提供相对简单的产品,如服装和消费品。

https://preview.redd.it/dfhr195yf0091.png?width=758&format=png&auto=webp&s=7bafb45197de95ddde5e64a8dfe18ba2187147f2

德国汽车业在中国贸易领域占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https://preview.redd.it/ngshr7oyf0091.png?width=1187&format=png&auto=webp&s=574d01721f1408cff543a4626441e7fd4f6f310e

德意志银行2019数据: 德国在中国投资了890亿欧元,

中国在德国投资了40亿欧元。

德国在中国累积投资高达1.372万亿欧元,

中国在德国投资累积5560亿欧元。

《新苏黎世报》两位记者也就德国对中国经济,尤其是汽车业的依赖做了解答。

几乎每三辆德系汽车买主一位自中国。

约一半德国工业企业都需要中国供应商。

两位作者表示,在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下,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这种依赖?

https://preview.redd.it/mx1nbx64g0091.png?width=647&format=png&auto=webp&s=5bd5be5fdd115fc70b7ec146fb217f077fc8d542

https://preview.redd.it/vvy1s3f4g0091.png?width=673&format=png&auto=webp&s=0de944193c5dca693316c70b2ec8c21851de5d85

假如以单个国家的贸易额为计算单位,

中德贸易额排在首位(2455亿欧),遥遥领先第二名的荷兰(2060亿)、

第三是美国(1941亿),第四法国(1644亿)、

第五波兰(1470亿)以及第六的意大利(1407亿)。

因此,两位作者表示,

如果不以单个国家为计算单位,而是经济区,

毫无疑问,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

如果德国今后想减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首先必须扩大与加深欧盟市场,把欧盟的蛋糕做大。

这也是墨卡托研究所持有的观点。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欧盟版的"内循环"。

https://preview.redd.it/wfdxegt5g0091.png?width=692&format=png&auto=webp&s=be5e6417a100659be21085746ca62c6d55e55946

https://preview.redd.it/s1vuj826g0091.png?width=663&format=png&auto=webp&s=e615ca02eb7e580ee2b4c19423d2285bbb10c0fc

除企业车外,

德国化学公司如拜耳和巴斯夫,或西门子都比较依赖中国市场。

据报道,巴斯夫和西门子分别有14%的营业额都来自中国市场。

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公司多的去了,不一一细说了。

两位《新苏黎世》作者最后得出两个结论:

与中国完全脱钩似乎既不可能也不明智。

如果不想被勒索,就必须避免单边依赖。

德国《商报》昨日报道,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邀请西门子与宝马等公司CEO到外交部进行会谈。

据称,贝尔伯克直接了当地问他们,

需要几年时间才能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这篇报道导语显示,

今后对降低中国依赖(的舆论)和行为会持续下去。

https://preview.redd.it/zcvb6729g0091.png?width=898&format=png&auto=webp&s=3128fe1f901c2790e2e16b89e5dd776fca745cdd

德国《南德意志报》就此话题的报道明显要多余其它德国媒体。

并非我刻意筛选类似"负面"报道来唱衰中德关系,

而是这类报道实在过于常见。

但凡有目的地阅读关于中国关系(经济、政治、人文等),

你就不可避免地读到这类文章。

我很关注中德关系,因此接触过很多相关报道。

关于国内防疫措施的报道就先不说了。

我想再纠正一个经常被误解的观点。

不少德(语)媒(包括瑞士与奥地利)关于中国的报道

实际上都是在转述德国学术界和经济界的研究报告或相关论坛。

比如今天向大家介绍这几篇文章的数据都来自

德意志银行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院Ifo

通常,某种属性的"另类"读者的本能反应是,

"有本事,德国可以立刻与中国脱钩。

看德国人能不能活得下去"或

"不要看人家是怎么说的,而是怎么做的。"

这些人的看法只对自己的立场负责,

选择性忽略任何貌似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即便这类信息是压倒性的存在。

在某些关键性领域减低依赖并不等同于完全脱钩。

即便减低依赖性,也不可能立即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基于中德经济关系的紧密度(广度与深度),

想降低依赖,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

德国能相对迅速减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第一是因为德俄贸易只占德国贸易总额的3%左右,

其次是德俄贸易相对单一,除了能源没有别的。

中德经贸关系则是全方位的。

中德贸易额从1990年占德国贸易总额不到1%的比例

增加到今天的约10%花了30年时间。

这就是说,建立相互依赖的贸易关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但降低依赖则不一定花同样长的时间。

依赖建立在某种信任的基础上。

前德国总理施罗德与默克尔就是过去20年中德贸易的信任背书。

现如今,新总理朔尔茨上台后,

首次亚洲之行第一站居然不是中国。

此举让"去依赖化"派提供了新的素材与联想。

这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

我们可以再等三年,

看朔尔茨在今后三年任职期间首先访问哪个亚洲国家。

https://preview.redd.it/e2salruig0091.jpg?width=660&format=pjpg&auto=webp&s=34bbda97062ca4eeaa8845330b3ebdc3568f49ec

朔尔茨关于日本:“我们是价值伙伴。”

很多人表示,原本朔尔茨可以首访中国,

但基于防疫措施严格,所以就没来。

假设这句话是对的,从逻辑上而言,

它必然会延生出下一句话:

如果因为自己的防疫措施而不能让国外领导人访华,

那么这个机会只能让给其它亚的国家,

比如日本和印度。

当朔尔茨四月底访问日本后,

在昨天,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访问日本,

参加了欧日峰会。

https://preview.redd.it/8v3xuxlkg0091.png?width=390&format=png&auto=webp&s=08ea1d38ff75c1a8ab358312bd2722503e29e0ab

米歇尔甚至还表示: "日本是欧盟在亚洲最紧密的伙伴。"

日本对欧盟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印度。

https://preview.redd.it/owq6ldzlg0091.png?width=662&format=png&auto=webp&s=b3487e82fc4c637fb9778f7ea55757e35ca66dbb

再说,如果德国完全跟中国脱钩,

这也意味着中德双方的投资会降到零,

这对中国也没有好处。

只会两败俱伤。

逐步去依赖化的直接影响是:

德国在中国的投资减少了,德国公司的数量与规模会变小,

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会减少,聘请的中国员工数量也会减少。

但是,减少的投资不会闲置着,

而是转向其他国家,在其他国家建厂、

为其他国家增加超过行业水平的高薪就业岗位等等。

关于降低依赖问题,

我们可以参考德国(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做法。

它也不是立刻实施,而是逐步进行的。

先是煤炭,然后是石油,最后是天然气。

很多人觉得,德国不可能完全脱离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但这些人的逻辑有一个很严重的Bug: 普京

普京可以随时下一个总统令(Präsidentendekret)即日起禁止向德国输送天然气。

当朔尔茨访日时,他曾提到过这种可能性。

某家德国能源大公司CEO在接受《明镜》采访时也说到这种可能性。

假设,

普京明天下总统令,禁止向欧洲输送天然气。

德国该怎么办?

莫非让德国跪着向普京磕头,

让他继续施舍天然气?

我想,这种可能性更低。

那结果是什么呢?

第一,德国都会尽力做好相关准备。

近几日,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

德国已经做好最坏的准备。

只要俄罗斯晚一天禁止向欧盟输送天然气,

德国以及欧盟就多一天时间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近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调研报道,

假如欧盟想完全摆脱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今后五年内要额外投资1950亿欧元到再生能源。

https://preview.redd.it/s1tuethsg0091.png?width=608&format=png&auto=webp&s=de265ea178826b1ed8e7802bfa05ccd793e6c58a

能源独立是有代价的。

同样,经济独立也是有代价的。

自由也有代价。

回顾到欧盟2020年出台的7500亿欧元经济复苏计划,

其中最少有三分之一要用于绿色经济。

两者加一起意味着欧盟在今后几年将投资超过4500亿欧元

建设绿色经济以及再生能源。

这是一种设想或愿景,

能不能顺利转型则是另外一回事。

但我估计,顺利转型的可能性偏低。

更重要的是,

对(俄罗斯的)能源或对(中国的)经济去依赖化疑似会成为趋势。

大家无需怼我,我们先等一个月(或一年)。

到时候再重新做评估。

它的过程是漫长的。

但很多人在阅读新闻时往往失去耐心与平衡,

就想听关于未来对自己绝对有利的发展前景。

其他所有可能性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这要归功于那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国师们。

很多国内读者已经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

甚至是理解能力。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信息搬运工,

但我想给大家搬运最真实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不喜欢不代表我就是恶意的。

[-] turn_Karma_wheel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0:23:02

服裝可以直接轉移去韓國,韓國的服裝業務絲毫不弱於中國,僅僅是價格和品質都上漲20%左右

消費業我不知道該怎麼界限,但既然都說了是“低端產業”,說難聽點,往非洲西亞轉移都可以

[-] small_star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7:55:51

韩国是服装设计,生产很多还是支国。我有稍稍接触过成衣进出口,支国商人在韩国一有新款就抄,在淘宝微信卖。有些商家就在洼地入货,钉上韩国制造的标签假装韩国货。东大门也有不少不争气的商家入支国货卖。

[-] turn_Karma_wheel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9:34:10

這倒是,畢竟世界工廠

不過工廠是下流技術是上流,有技才有工,估計都在三年五年慢慢部署轉移了

[-] Googrosoft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0:38:16

越南狂喜

[-] Markdown1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0:52:47

脱钩是迟早的,不是德国一个国家思考的问题,是如今所有国家思考的问题,都在积极准备脱钩,都在忍受脱钩过程的阵痛。没了中国还有南亚南美,没了俄罗斯还有中东非洲,欧盟北美的问题解决起来虽然痛苦但毕竟是可以解决的。不像某支的脱钩,除了内循环把蜘蛛往死里草其他一点招没有。

[-] Chemical-Doubt-3810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2:26:06

草榴社区是吧

[-] user_respawn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2:32:11

草榴恶意水印,本人善意偷贴

[-] Flaky_Equipment7913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4:46:29

贴子文风特别像太监!

[-] user_respawn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4:48:14

别尬黑,榴友文风比较正经,但言论相当能处

[-] jsjsssjj | 1 points | May 17 2022 18:30:31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