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jn-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01:02

论 芝麻人的基因问题

我以前认为芝麻人只是被共产党限制了,信息不对称。但现在我认为芝麻人基因有问题,天生的奴性基因,世界上任何一个种族都不能和芝麻人通婚,否则后代会遗传这种劣等基因

[-] Bwijn-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01:27

自私 冷漠 贪婪 残暴 嗜血 人性中最黑暗的东西,被芝麻人体现的淋漓尽致

[-] Bwijn-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02:20

只有中国没辜负社会主义,说明了,全世界只有这群人基因有问题,我甚至不想把这个国家的人定义为“人”,因为它们的行为举止和21世纪的今天的灵长类动物太不一样了。侮辱了“人”这个物种,如果不加以制止,芝麻人的基因会污染世界

[-] QAZXSWCDEVFR396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20:14

盼奥斯维辛归。

[-] ccpbisi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9:10:13

已經是了

[-] JetBule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09:04

第一天逛本sub是吧

[-] Advanced_Chip_364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11:16

你以为呢,精心挑选几千年的基因

[-] Bwijn-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11:27

如果不像s一样抽打🕷们,它们反而会犯贱的浪叫、求虐、求肏。

好像不虐待它们就对不起它们一样。

[-] fhjkkkkjjhkll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12:13

是常年积累下来的文化有问题 扯基因属于是有点魔怔了

[-] Terrible-Upstairs874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24:17

之前好像有生化学家做过实验,文化是随基因遗传的,祖上当奴才,代代遗传了奴才文化

[-] Difficult_Ad2233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30:23

啊?!真的假的。

[-] Terrible-Upstairs874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8:45:00

真的,小白鼠做的实验

[-] Prudent_Art_7252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7:46:40

你做过科学实验?有论文支持这个观点?张嘴就来

[-] Ok-Hotel5156 | 1 points | Mar 21 2022 09:43:07

父辈的恐惧情绪记忆可遗传至子代

2013年,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激起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热烈的讨论[23]。在这篇文章中,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人员通过使用电击等手段使实验鼠对某种气味(苯乙酮)产生恐惧,然后对他们进行正常饲养。结果发现实验组小鼠的后代都会对这种气味非常敏感,并表现出恐惧感,即便是通过人工授精获得的后代(第三代)也不例外。

经受苯乙酮气味刺激和电击的小鼠后代遗传了与父辈相同的恐惧反应。图片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研究人员通过对受影响小鼠的精子DNA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苯乙酮的受体基因Olfr151呈现出CpG位点低甲基化,使其表达水平增加,最终增强了动物对这种气味的敏感性。于是这种获得性的改变在小鼠的后代中得到了延续。

一时间,诸多知名期刊迅速发表了相关评论,其中Nature以“表观遗传学:父亲的原罪”为题专门报道了该项研究背后的故事[24]。研究人员首先让雄性小鼠接触苯乙酮(acetophenone)——一种带有甜甜的杏仁味的化学物质,然后对小鼠的足部给予一次轻微的电击刺激。这些小鼠要在接下来的三天,每天“遭遇”5次这样的刺激,使得小鼠对苯乙酮的气味非常敏感并感觉到害怕。一旦再闻到这样的气味小鼠就会表现出受惊吓的行为,即便并没有遭受电击刺激。十天后,这些雄性小鼠与正常雌鼠交配,所生小鼠后代成年后,大多都会对苯乙酮的气味非常敏感,如果此时伴有噪音,则更易被惊吓住。即便是第三代小鼠也会出现这样的反应。三代小鼠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鼻腔里的M71神经纤维球(M71 glomeruli)要明显大于对照组小鼠,而M71神经纤维球是一种能专门感受苯乙酮的气味并且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嗅球(olfactory bulb)的神经元。

一般来说,血糖、血脂和生育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切得出与表观遗传调控的直接因果联系。相较之下,嗅觉恐惧实验则充分运用了已知的生物学规律和特性,即某种化学物质只能够与某个特定的受体结合,并且该受体只有一个基因编码并表达,苯乙酮和与之对应的受体基因Olfr151的使用是文章的一大亮点所在。基于目前表观遗传学领域最常见的DNA甲基化修饰研究,检测Olfr151基因DNA甲基化修饰图谱是最易进行的常规技术。而且,研究中的体外受精试验充分地排除了其它可能的遗传途径。这种获得性的“恐惧因子”正是通过精子遗传给子代。不过,仅仅用Olfr151基因的DNA甲基化改变来解释小鼠的这一获得性性状似乎难以说服一些人。

当然,这项有趣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质疑,质疑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并没有在气味响应的神经元中检测到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表观标记通常都是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其次,Olfr151基因的甲基化改变区域并非发生在大家通常认为的直接调控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区域;再次,并非所有的子代都表现出这种“恐惧记忆”,并且精子这种生殖细胞是如何识别并整合气味信号和恐惧经历的并不清楚;此外,本项研究的统计学结果近乎完美,因此有些统计学家甚至用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形容,当然也有遗传学家引用孟德尔的例子进行了反驳。表观遗传调控是极为精妙和复杂的,该研究组并没有排除其他表观遗传调控方式,例如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和非编码RNA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