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refugee | 1 points | Jan 21 2022 08:53:18

【史料】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做饭技术革新运动”

1959-1961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1959年第一次〇〇会议后,反〇风潮轰轰烈烈席卷全国,同时在高举“三面红旗”的号召下,大跳跃更上台阶,全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在此基础上,各地领导普遍抱着饥荒即担责的心态,一方面瞒报灾情,一方面大放卫星。

1958年,新〇社宣布“大跳跃”运动使全国粮食作物总产量从6000亿斤增长到7000亿斤,但1958年实际产量仅为4000亿斤,1959年下降到3400亿斤,1960年进一步下降到2869亿斤。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出口从1958年的 266 万吨提高到1959年的415万吨——在1959年11月份,就出口了18.8亿斤粮食,创下粮食出口新纪录。

&rt;东欧一些国家从中国官方报纸上了解到中国粮食 “大丰收 ”, 也要求中国政府增大粮食出口量 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1960年, 中国对东欧地区的粮食出口增加了 84.7万吨, 比 1959年提高了50%。

再次基础上,各地为了维持民生,展开了各种奇思妙想。

1959年,辽宁省黑山县大虎山卫星公社三台子管理区副业生产队集体食堂创新思路和方法,创造了“苞米食用增量法”——这是全国展开“粮食烹调增量法”的先驱。

所谓“苞米食用增量法”,即将苞米“先蒸 、后磨 、再煮 ”:

&rt;先将苞米蒸到五分熟, 然后将半生不熟的苞米拿去磨,磨成粉状后再拌水做成馍, 最后再将馍蒸熟 。经试验 :旧做法1斤苞米只能出馍 1.5 -1.7 斤, 而新做法 1 斤苞米能出馍2.5-2.7斤 。

这一做法一经出现,不仅全县振奋,也引起了辽宁省委的关注,“黑山经验”迅速在全省推广。

&rt;1959 年 5 月 13日, 辽宁省委在黑山县三台子乡召开推广 “苞米食用增量 ”经验介绍现场会 。会议由副省长仇友文主持, 各市 、县的财贸部长 、粮食局长和部分县委书记 、县长, 以及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 、主任 、管理区总支部书记 、食堂炊事员等共 500多人参加 。中共大虎山卫星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王玉林在会上介绍了 “苞米食用增量法 ”的经验 。中共黑山县委第一书记王树森也在会上介绍了全县推广这一经验的情况 。与会人员参观了 “苞米食用增量法 ”的操作过程, 亲口尝试新法做出的各种饭食 。 经过听 、看 、吃等一条龙实践, 与会人员一致肯定和赞扬 “黑山经验 ”,要求省委立即在全省推广 。

“黑山经验”得到中央的认可,并经M批示,“同意转发全国各地研究试行 ”,这一成功鼓舞了辽宁省委,他们一方面大力推广“黑山经验”,一方面坚持开展“做饭技术革新运动”。

&rt;1960年 2月 26 日, 辽宁省委又向中共中央递交了 《中〇辽宁省委关于开展做饭技术革新运动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几个月来辽宁省贯彻中〇中〇 ( 59) 520号文件精神的情况, 进一步肯定了 “粮食食用增量法 ”的可行性 。
1960年 3月初, 中国科学院 、粮食部 、卫生部等有关单位召集有关人员和研究专家, 专门召开了以 “粮食食用增量法 ”为主题的研讨会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 :“从现有的实际推广经验和研究资料看来, 增量法确实是一个先进的方法, 是广大人民群众革新烹调技术的一个伟大创举, 也是计划用粮,节约用粮, 吃得饱, 吃得好, 吃得省, 吃得卫生的极为重要的措施, 值得大力推广 。”

“黑山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因地方差异遭到了挫折,未建全功。

&rt;1961 年 1月, 上海市川沙县推出旨在提高 “出饭率 ”的 “先进烧饭法 ”, 将 “苞米食用增量法 ”应用在粳米上。据报道 :出饭率从 2斤提高到 2斤 8两, 增量幅度明显少于辽宁省 。与此同时, 河南省也对小麦进行试验, 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称 :用增量法做出的馒头比传统做法多出了 2斤左右, 并创造出更具科学的规范性术语——— “粮食食用增量法 ”。上海和河南的经验分别代表了南方 (以食米为主 )和北方 (以食面为主 )两种不同增量方法 。但从总的情况看, 中央520号文件下发后的半年多, 全国推广 “粮食食用增量法 ”的动作并不大, 成效不明显, 有关报道也不多

但各地收到辽宁省的启发,纷纷开展“做饭技术革新”。

1959年8月,河南省鲁山县张官营公社另辟蹊径,创造了“先进作馍法”,并发喜报:

&rt;张官营公社于8月14日创造了一斤玉米蒸五斤馍的经验,全公社已经推广。创造的经过是:把玉米煮到五六成熟时捞出,晾半干后磨面,过细箩,出面率为 118.3%。再以六分之一的面加水煮成饭糊,和下余六分之五的面一起搅匀,装笼蒸熟即成。每斤玉米平均蒸馍五斤一两九钱,比旧做法产量增加两倍以上。这是不动镰刀的大增产,并具有许多好处。特报喜,请验收。

与辽宁省情况大致相同,鲁山县的先进经验迅速在河南全省范围内推广。

&rt;河南省清丰县马村人民公社食堂,发明了玉米苞制淀粉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一煮。 将玉米苞摘除疙瘩,用清水冲洗后下锅,每斤玉米苞配 2 两碱, 放到锅里煮三四个钟头,直到完全煮烂为止。 二淘洗。 将煮好的玉米苞用棍子搅拌, 冷却后像洗衣服一样进行搓洗, 洗出后的玉米苞放到另一个清水缸里继续用手搓揉。 三过滤。 洗后的浆水,用细筛过滤除掉杂质,以提高淀粉质量。四制粉。 将滤过的浆水放一点白矾使淀粉沉下,将清水倒出,然后将稠水装到布袋里进行挤压, 挤出清水后剩下的就成了淀粉块。

河南省新乡武涉县(现属焦作),在“鲁山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大力改良,创作了比大跳跃还高的“高跃跃进馍”,涌现出了许多“惊人事迹”。

&rt;武涉县北郭公社贾作大队公共食堂第一食堂事务长武福德和炊事员孟翠荣同志,充分发扬了敢想敢干的精神,经过三天试验,创造了3斤面,25斤淀粉,80多斤菜(干、鲜都有)能蒸出 140 斤馍的罕古奇迹。其具体做法是:用玉子面3斤,兑大半开水打成糊状,随时将25斤干淀粉掺进去,再和已煮熟切碎加好调料的80斤菜,搅拌在一起,然后加上适量的凉水,并参以适量的碱和小苏打,狠狠的用手搓匀后,做成各种馍、饼、糕等上笼蒸一个半小时即成。由于办法简便易行,原料到处可找,味道鲜美可口,经济价值很高,所以群众起名为“高跃跃进馍”。六十多岁的老汉武加坤感动地说:“3斤面能蒸 140斤馍,这真是〇〇〇的好领导,大家的新创造!

当时的社员们欢欣鼓舞地歌颂道:

&rt;跃进馍,真跃进,我们吃了增干劲;
不怕天高不怕雨,不怕河道不流水;
打机井,挖深泉,誓保丰收万万年;
依靠〇的好领导,呼风唤雨不靠天。

武涉县委对此兴高采烈大张旗鼓地宣传“欣欣向荣”的景象:

&rt;北郭公社贾作大队,共4个食堂,484人。在〇的正确领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1958年和 1959 年获得了农业连续大跃进,农业产量直线上升,去年粮食征购任务超额16.6%完成了国家分配的任务。同时,生活搞得很出色,每天三顿馍,早上晚上都是稠粥饭,中午汤面条,五天一改善。在改善时,吃丸子、麻糖、包子、饺子、烙菜馍、两米稠粥、捞面条、大米干饭等等样样俱全。他们用三斤面能做14斤馍,拿一两粮票能换五斤馍,这些罕见奇闻,想就不敢想的事情,在这个大队已经变成了事实了。由于生活搞得好,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个大队到处政治情绪饱满,干劲冲天。公社分配他们6天完成两眼机井任务,结果4天半完成了。他们的口号是:“党挂帅,用先锋,全党全民齐出动,不靠龙王不靠天,机井任务要提前,苦干实干加巧干,保证年年大丰产。”在麦田管理方面的口号是:“月球撑着灯,施肥浇水放卫星,鼓足干劲加油干,完不成任务不收兵,确保小麦大丰产,力争今年进北京。”在这样政治口号的鼓舞下,全大队1680亩小麦,除黄河下滩地由公社统一组织灌溉管理外,下余900亩,已普遍浇两遍,普遍施两遍肥。250亩丰产方施过三遍,20亩试验田施过四遍。在春耕备播方面的口号是:“反掉右倾鼓干劲,春播备播提前成,种子工具准备全,保证按时来下种。”因此,这个大队70亩春播任务,已普遍耕两遍,普遍施了底肥,全部保了墒,工具种子也全部备好。已经种棉花35 亩。在宣传中,这个大队的各项工作都在蒸蒸日上,到处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仅河南省开展的如火如荼,其他地方开展的也都各具特色。

&rt;四川省彭县大宝公社也开展了一个大搞玉米壳、 玉米心和野生植物淀粉加工的群众运动, 全公社 43个食堂都建立了淀粉生产专业队,并由生产队长任加工厂厂长, 据说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已用玉米壳生产出鲜淀粉 23840 斤, 基本上达到了每人每天在压低粮食定量的基础上增加 4 至 6 两的鲜淀粉。 该公社也组织群众算了一笔账: 全社玉米总面积为 22177 亩, 以每亩收玉米壳50 斤计算, 共可收玉米壳 1108850斤, 以每亩收玉米心 30 斤计算,共可收玉米心 664425 斤,除掉 20%的损耗, 以每百斤玉米壳生产干淀粉50 斤,每百斤玉米心生产干淀粉 60斤计算, 可共收干淀粉 762464 斤。全社总人口为 10329 人, 平均每人可得干淀粉 73 斤多。 如果再把红豆秆、 绿豆秆和其他野生植物计算进去,所生产的淀粉还要多些。

甚至还前所未有地发明了“花生壳、稻谷壳等磨淀粉”的办法。

&rt;1960 年 11 月,陕西省委代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曾编印了一本 《从植物秸、秆、壳、根、叶制作代食品的方法》, 详细地介绍了玉米苞叶、玉米心、红薯蔓、豌豆蔓、黄豆荚、黑豆荚 、绿 豆 荚 、小 豆 荚 、蚕 豆 秆 、花生壳、豆角皮、山芋秧、山芋拐子、玉米秆、油菜壳、稻谷壳、麦秸、蕨根等制取淀粉的方法。 其中,用稻谷壳制淀粉是河南商城县余集公社的杨湾大队发明的。 操作办法是将扬过场的稻谷壳筛除细糠,用水洗净,除去灰土杂质,每百斤加水 7 斤,加入大锅内用大火焖煮, 煮熟后每百斤再加两斤小苏打拌匀,再蒸焖半小时,出锅后放在密封的缸内发酵半小时,然后用水磨加工磨出浆, 将浆放在粗粉箩内, 加大于粉浆 5 倍左右的水,经过粗箩、细箩各筛一遍,再将箩过的浆水放在缸内用木棍搅匀,经沉淀后便结成淀粉。 据说用此法每百斤粗糠可制淀粉30斤至32斤。 用稻谷壳制出淀粉恐怕是亘古未有的发明了。

而中央也极度支持这样的行为:

&rt;1960年8月10日中〇中〇发布《关于全〇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所谓“瓜菜代”就是用蔬菜瓜豆代替粮食作为口粮。1960年11月,中〇中〇召开了全国代食品会议,10日,谭〇〇副总理在这个会议上的报告说:“为了广泛开展大办代食品的群众运动,省、地、县各级〇委和较大的企业、机关、团体〇委,都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代食品办公室。”他说:“现在中央已经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由总理亲自挂帅,还设立了专门办公室。”谭〇〇说;“人造肉精(一种食用酵母)、小球藻、叶蛋白这几种东西,比大米、小麦、高梁、玉米的营养价值还高。”

而这些“红红火火”的办法最终到底取得了什么结果呢?

以武涉县为例

&rt;1960年11月以来,武陟县人畜死亡情况十分严重,在相当一部分社生产队,这种恶化形势还在发展,全县死人、死牲口的数字逐日上升。1960年11月死人53个,每日平均1.73个;12月份死人76个,每日平均5.9个;1961年元月份19天死人379个,每月平均19.9个;元月份大大封全社死人43个,西陶公社死人43个,木城公社死人40个。牲口死亡也是逐日上升的趋势,11月份死368头,12月份死709头,元月19天死478头,每日平均25头。二铺营公社12月份死牲口147头,占全社2763头牲口的5.5%,南贾大队233头牲口三类膘和上台的就有113头,11-12月份死亡39头,元月以来死亡23头。人的疾病方面看11月份有病人13525人,12月份发展到32232人,元月19号统计有病人21710人,较11月份增长60%,南贾大队12月份97个,元月以来又新发现43个,其中死亡7个。这些情况表明,武陟县的情况是十分严重和危急的。

经过全力的救治,到1961年3月,情况仍不容乐观。

&rt;3月份新发浮肿病3337人,复发1296人。2月20日至3月20日1个月中,因浮肿病死亡49人,全县1557个农村食堂,1/3粮菜安排不到 4月份,春荒的威胁还很严重。

[-] EagleofGod_5zn | 1 points | Jan 21 2022 10:28:36

花再多工序也只有那么多碳水,省点力气可能还晚点饿死

[-] Real_Noble6 | 1 points | Jan 21 2022 11:10:20

黑山经验草生

[-] SilentSmoke5373 | 1 points | Jan 21 2022 14:23:19

天上太阳红彤彤,脂国出了个毛泽东

[-] Klutzy-Mistake-7451 | 1 points | Jan 22 2022 02:15:05

翻译一下标题就是。

史料:来自支那4亿衣逼的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报告